当前位置:首頁 > 詳情頁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內地升學 > 港生分享 > 在讀港生

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大三學生-鄧煜傑

來源:香港 時間:2018年12月12日 瀏覽次數: 【字體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中國文學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,我覺得中國人應承傳傳統,修讀中文系有助達成這個目標。」訪問期間,鄧煜傑(Kitson)滔滔不絕述說對中國文化的熱愛。他因興趣和能力而選擇到內地升學,得到的不只是中國文學知識,更有與兩地年青人思想交流的機會,啟發思考。

  心儀內地學府夠傳統  課程貫通文史哲

  Kitson自小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,中文系是他大學選科的不二之選。他比較中、港、臺大學的實力後,較心儀內地高校,「我感覺內地較著重研究傳統的漢語言文學,許多內地高校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初年,他們的課程融合了先賢的知識。」再結合自己的文憑試成績和能力,他最後「情歸」北京師範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。

  北上升學之前,他已有心理準備面對課時長、內容多, 以及全普通話上課的環境。在文學院浸淫了兩年,他認為,老師的授課技巧,以及學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課程內容;而且內地院校比香港更著重文學、歷史、哲學之間的聯繫,更薰陶他開始研究哲學理論。

  南北有差異  逐漸適應及融入

  Kitson甫到北方讀書,需一段時間適應南、北方衣食住行的不同。他舉例說,北京的夏天非常乾燥和酷熱,寒風來臨則令人刺痛。不過,學生一般會於新年和暑假回港探親,已避開太極端的天氣。此外,他直言北方高校的住宿條件較簡陋,一間寢室動輒住了六七個學生,較少私人空間;即使是下雪天, 學生也要步行到「袒裎相見」的大澡堂洗澡,「但多去幾次就習慣了。」

  無論在課上、課後,還是社團活動,他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個院系及不同高校的內地學生。他坦言,兩地學生存有些許文化差異,譬如內地學校社團(相等於香港的學會)的部長與部員之間的層級意識較為強烈。但大部分內地生仍是很熱情,「當你跟他們擁有同樣的興趣,那很容易打開話匣子。例如我曾參與弦樂團,大家都喜愛音樂,溝通不會存在障礙。」

  跟室友深層交流  思考人生

  Kitson時常與內地生相處,提及接觸時間最長、甚至是朝夕相對的人物,非同住一間寢室的室友莫屬。室友來自五湖四海,自然對彼此產生好奇,「室友知道我來自香港如此陌生的城市,對我多少有點好奇,有興趣了解更多香港的教育制度、文學作品,甚至是學習廣東話。」

  這群男生每晚休息前,還有一個特別環節──「夜聊」。他們聊天的話題覆蓋天南地北:感情問題、學術知識、人生哲理、教學批評??當中最衝擊他的,是室友們努力地探索人生該實現的價值、該達成的目標,並為此建立堅毅的信念和原則。

  「香港普遍強調大學畢業後一定要投身工作,然後買樓、買車,好像過著被規劃的人生。內地雖然也盛行這種風氣,但室友們希望把握大學的時光,盡可能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品格, 不斷反省自身,令自己更上一層樓。」內地生堅定的自我修為,令他眼界大開,「他們的想法或多或少啟發了我,即使將來投身社會,亦不會迷失自己。」

  升學應以興趣為首  選擇一線城市拓人脈

  Kitson尚有一年多才畢業,對未來的發展想法多多。他表示,內地的進修風氣濃厚,或多或少感染了他,加上香港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,在港修讀研究生課程是其中一個考慮路向,另一個則是回港執教鞭。

  回顧當初考慮內地升學的過程,他引述師兄的說話:「到內地升學,要先考慮興趣,之後才是城市和院校。」他解釋, 同學至少花上四年投入該學科的學習環境,沒有興趣的話是十分難捱;假如自己的興趣能對應內地院校的優勢學科,則最為理想。

  他又指,課堂知識未必是高等教育的全部,學生的交際能力也非常重要,故建議同學選擇設有不少文化交流和經貿組織的一線城市院校,有助建立中港兩地的人脈。他以北京為例, 當地的香港學生聯會、香港商會和香港駐京辦會舉辦不同活動,讓同學認識國情,亦提供充足的支援配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