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蒨彤(廣州中醫藥大學-中醫學)
中醫學是中港兩地的熱門學科,加上內地的相關專業屬文理兼收,吸引許多文科生北上升學,再回港發展;但要在香港成為註冊中醫師,畢業前後亦需做好準備。「末代文科高考生」馮蒨彤作為過來人,以四字概括為未來鋪路的經歷:「心態、勤力」。
一心向中醫發展 投身內地專門訓練
蒨彤當初報讀中醫專業的原因很簡單,「當時我正在看中醫,覺得中醫師收入穩定,學成後更可以幫助調理家人的身體,便決定向中醫業發展。」由於她是文科生,若當年選擇在本地升學,只可報讀一間大學的中醫課程;因此,她放眼內地,並在高考放榜前已獲廣州中醫藥大學取錄。
入學機會到手,只欠父母頜首。父母原本不願讓她「離鄉別井」讀書,更有親戚勸喻她升讀本地的自資學士課程。然而考慮到內地的中醫藥大學專門培育中醫專業人才,本地又沒有合適自己的學科,再者有親戚居於廣州,方便照顧, 父母最後也相信女兒的選擇。
將勤補拙 難忘實習體驗生死
跟香港不同,內地的醫院大多奉行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模式,故中醫專業亦包含西醫課程。當了四年文科生,蒨彤不諱言西醫科目涉及微細和複雜的理論,課程進度又趕急,她需要不時請教同學,額外花時間溫習。幸好勤力總有回報,她能如願在西醫科目取得合格。
大五時,她一整年都要在醫院門診實習,協助採集新症病人的病史、製作病歷、為病人施針、拔罐等。此類工作對她來說不是甚麼難題,當中最令她措手不及的一課,反而是在醫院常見的生離死別。
「在我剛實習的時候,一位新婚的女病人搬入新居後嚴重發病,送到我們醫院,當時我曾協助搶救她。不過,那位病人最終在當天深夜不治,到我翌日上班得知這個消息後,眼見她的丈夫在一旁痛哭,我也忍不住哭了。」她指以中醫師的工作性質,往後較少機會碰上如此場面,但當刻實在一時難以平復心情。
畢業前後多準備 回港發展更暢順
經歷五載寒窗苦讀,蒨彤跟許多同學一樣,一心回港「考牌」,成為註冊中醫師。不過她坦言,內地港生的中醫師之路不易走:一是香港的「老中醫」已有口碑和穩定客源,新人進入市場有難度;二是中醫學的修讀年期已比其他課程長,而且香港中醫執業資格試的合格率不算太高,亦因畢業月份的關係,內地畢業的同學相隔一年才能參加考試。
她強調有意回港執業的同學「不要白白等一年」,正如她的同窗大多一邊從事中醫診所助理、配藥員等兼職,一邊準備執業試;或像她一樣在港升讀相關的碩士課程,溫故知新。正所謂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」,她在畢業前也參加了師兄姐籌備的講座,回港後則參加師兄姐舉辦的面試班,了解執業試的實際流程,甚至跟同學組成小組,進行模擬面試的練習。她亦曾向任職中醫師的親戚討教,了解中醫學專業的出路。
她語重心長的叮囑同學,「同學不應臨近畢業才考慮是否回港發展,而是升學前已清楚分析中醫行業的前景。」而在訪問當天,她已考畢執業試的筆試部分,正等候結果。
靠自己用功 為後人種樹
蒨彤毅然負笈內地,當年沒怎樣搜集資料,及後才知道有學生會在網上討論區解答疑難,甚至有新生透過討論區覓得將來的室友。她建議同學多點瀏覽此類網站,把握機會請教相關學科的畢業生。為了協助新生,她在大二時更跟一群熱心的同學發起「非正式」的迎新營。
「內地大學沒有迎新營,所以我們嘗試將它帶入校園,私下籌辦了校園定向、破冰小遊戲和營火會等活動。可能當時正值暑假,校方也沒有阻撓。」她笑言:「師弟妹的反應都不錯,覺得挺特別和難忘。」
作為第一屆透過免試收生計劃到內地升學的學生,她打趣形容自己是懵懂的「白老鼠」,並勉勵未來的師弟妹要努力,「當年班內的學習風氣比較優閒,但我認識的師弟妹都越來越勤奮讀書。所以有多少東西『入到自己袋』,就要靠自己用功。在內地讀書,心態和勤力都很重要。」